統計指出,幾乎所有家長都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正確的,但其實沒那麼簡單。大部分家長都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,常過度指責而不自知,因此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:牠們會對事物產生更多恐懼及刻板印象,也讓很多事情對他們而言變得更難處理。
1. 如果孩子不是故意的,就不要體罰他們。
大部分情況其實小孩子都不是故意要做那些壞事的,他們只是出於好奇而已。當孩子試著學習時,不管他們是不是做錯事了,都應該鼓勵他們一下。因為一些小意外而處罰孩子時,家長可能會造成他們以後面對事情太優柔寡斷。聽命行事時他們會表現得很好,因為他們小時候就被教育要聽從命令。但是他們無法自己做決定,可能也容易成為不負責任的人。
2. 建議和命令是不一樣的!
這個情況叫做定型行為。大部分家長認為他們怎麼長大的,孩子就該怎麼長大。爸媽的想法都是「我說的就是對」或是「我爸媽也這樣教我」。要孩子「不要再給我玩電動!」與「你是不是該收起電動了呢?」成效是不一樣的。
3. 不要情緒化的體罰他們。
如果孩子不聽你的話,即使你很愛他們,很多家長可能還是會歇斯底里的罵人。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很大,當期望與事實不同,家長就會不滿,但應該把這些情緒應該壓抑下來。如果孩子容易受到情緒影響,未來他們可能也會面臨一些問題。心理學家說這些孩子可能會較崇尚高社經地位。
4. 不要在公開場合罵人。
公開懲罰會讓孩子們感到尷尬和憤怒。心理學家不建議家長說「別人看到怎麼辦?」這種話。還有,在公共場合獎勵孩子,他們可能會變得太驕傲。一個常在公共場合北處罰的孩子會對自己沒有信心。長大後,他們可能會變成一個沒有主見的人,也無法做出自己的決定。
5. 如果你說要處罰,那就要處罰!
如果你告訴小孩要處罰他,就一定要處罰他。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說法,你只威脅他比沒有懲罰更還糟糕。他們很快就會知道只是說說而已,而且也不再信任爸媽。他們的價值觀會受到影響:他們無法分別好與壞,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觀念。
6. 不知道誰對誰錯,那就每個人都錯。
如果父母不確定是哪個孩子做錯事,就不要只懲罰其中一個。孩子與朋友在一起時,也不要批評其他孩子。如果和其他兄弟姊妹在一起,就要一起受罰。如果不這樣做,懲罰的人將來會受到影響,可能會習慣成為代罪羔羊。而其他小孩的自尊心和豁免感也會對他們未來的生活產生影響。
7. 不要因為他們過去犯的錯而罵人。
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點:「罵過就要原諒,然後忘記這件事。」一個常過去的犯的錯而不斷受到懲罰的孩子是很脆弱的。他們會害怕嘗試,也很難從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教訓。因為他們不會分析錯誤,只會記得他們。 此外,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了壞事很長一段時間後才發現,心理學家也不建議再懲罰。爸媽要做的事只有告訴孩子他們做錯了什麼。
8. 處罰也要分年紀與興趣。
處罰制度應該要清楚,不一樣的事不要給予同樣的懲罰。小事小懲,大事嚴罰。此外,也應該考慮他們的年齡和與興趣。如果孩子喜歡社交媒體,就要限制他們的使用時間,對他們才管用。如果孩子不喜歡那些,就要想別的方法來懲罰。一個總是對不同的事情受到同樣懲罰的孩子,不能建立良好的道德價值觀,因為他們沒辦法區分事物的重要性。
9. 不做人身攻擊。
爸媽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可能不會注意到自己犯了這個錯。 比較敏感的孩子可能會有自尊心低的問題,當他們的母親或父親說了不好聽的話,他們可能會記住。對女孩來說更嚴重,所以要特別小心。
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,來看看你覺得哪個國家的教育方式你最認同吧。
TEEPR巴黎小鹿編:帶孩子要用對方法,你的所有言行可能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,不得不謹慎阿。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