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外食外送很方便,中午和同事订饮料,晚上下班顺路买手摇是很多人的日常。不过若想注重健康,含糖饮料还是少喝为妙,林口长庚临床毒物科护理师谭敦慈上节目公开1款乍听健康的饮料,喝起来酸酸的却藏有大量糖分,长期喝多容易引发高血脂,导致血管提早硬化。

示意图翻摄自unsplash
「无毒教母」谭敦慈老师上节目《聚焦2.0》分享,一杯700c.c.的「翡翠柠檬」含糖量相当于15颗方糖,谭老师解释柠檬类的饮料为了压下酸度,通常会添加更多的糖。而「多多绿茶」的优酪乳虽然有益菌,但是含糖量也不容小觑,有14颗方糖。

翻摄自YouTube (聚焦2.0) ,下同
那喝手摇点无糖就好了吗?也不完全正确,谭老师引用董氏基金会资料,指出「无糖珍珠奶茶」仍含糖,因为珍珠煮好之后还会拌糖。谭老师建议不要喝含糖饮料,她自己会喝的是豆浆,且不会把渣渣滤掉。若想吃酸酸甜甜的东西,可以学谭老师做当季水果优格,例如用凤梨加酪梨加无糖优格,还能有效降低大肠癌风险。

谭老师也提醒酪梨一天只会吃4分之1~半颗,因为酪梨热量很高。除此之外,谭老师也推荐一周吃2次鱼,像是鲭鱼、秋刀鱼、虱目鱼的Omega-3含量高,但要吃鱼肉而非鱼肚等油脂。谭老师也会一天吃4颗无调味的核桃,记得别吃加糖调味的,免得体重反而增加。
有时候工作或唸书没空吃饭,想说随便吃个几天应该没关系,等忙完再吃健康一点就好。不过最新德国研究发现,只是短短5天乱吃1类食物,就会影响大脑和肝脏代谢功能,即使后来再花1星期回归正常饮食,造成的伤害却没办法立刻恢复。

示意图非当事人,翻摄自《经典杯子蛋糕》
胃肠肝胆科医师李伯贤引用期刊《Nature Metabolism》上的最新研究,说明「短期高热量垃圾食物的惊人影响」。德国图宾根大学与亥姆霍兹糖尿病研究中心找来29位19~27 岁、BMI 19~25的健康男性,让其中18人连续5天「每日额外摄取1500大卡高热量超加工零食 (如巧克力棒、布朗尼蛋糕和洋芋片等) ,然后再恢复正常饮食7天」。用功能性MRI与胰岛素敏感度测试观察大脑反应后,研究人员发现「短短5天,肝脏脂肪显著增加!」

翻摄自脸书 (Dr.Le 李柏贤)
虽然体重、血糖和发炎指标没有明显变化,但肝脏脂肪先变多,「可能提高日后脂肪肝或代谢疾病风险」。短期暴食对大脑也有负面影响,「大脑胰岛素敏感度出现『先增后降』」、「大脑对『食物带来的快感』反应变弱,对『负面结果』反应变强」,就算后面1周恢复正常饮食,大脑记忆、认知与视觉相关功能也没有完全恢复。李伯贤医师说明:「因为大脑的胰岛素讯号不只影响血糖,也参与了食欲控制、奖赏反应、学习与记忆。当我们在短期内摄取大量高热量、油脂与糖分时,大脑的胰岛素反应就可能出现异常。」

示意图非当事人,翻摄自《LIFE》
李医师解释,大脑胰岛素反应异常包括「对胰岛素变得迟钝,影响饱足感与自制力、海马回反应下降,可能干扰记忆与情绪调节、对食物的快感变淡,导致更难满足、更想吃」。若想拯救脑部及代谢,李医师建议避免连续暴吃垃圾食物,多吃蔬果、全谷、蛋白质等未加工食物,也要定期做有氧和重训等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度,并保持充足睡眠。李医师提醒:「垃圾食物不只是让你变胖,还可能改变你的大脑与代谢功能!即使只有短短5天,也可能让大脑对食物的反应变得不一样,并延续超过一周。」

翻摄自脸书 (Dr.Le 李柏贤)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